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第25讲 : 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
发布时间:2022/03/31 17:03:20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党委学工部 、团委在全体辅导员中开展“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100讲,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党史知识、党史小故事等内容进行播讲.             

主讲人:王君刚

王君刚,男,哲学硕士,讲师,四川省犍为县人,1979 年 5 月出生,教育部辅导员专项(浙江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团省委办公室主任助理(挂职)、科技艺术学院学工部长及党委副书记等。曾被评为校先进班主任、校优秀辅导员、校先进工作者、校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工作者、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省优秀共青团员、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省“互联网+”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陶瓷文化方面研究,近年来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3项,主持在研省级科研课题 1 项、省级教改课题 1 项、市级科研课题 2 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6 篇,其中外文核心期刊收录 2 篇。

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孕育形成于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八路军山东纵队、115 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山东省党政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战斗过。

从1938 年到1949 年,在长达12 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沂蒙人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当时沂蒙根据地420 万人口,有120 多万人拥军支前,20 多万人参军参战,10 万多革命先烈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党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奋勇支前,共同锻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的概念提出于1989 年,1997 年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在革命战争年代, 沂蒙山一带的老百姓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红嫂”“沂蒙六姐妹”“孟良崮战役”等故事, 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主题,沂蒙精神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永葆生机和活力, 就在于沂蒙人民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不断地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品格,也是中华儿女的本色表现,更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展现;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节省出一块红薯、一张煎饼养育了人民子弟兵, 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惊天伟业。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这是沂蒙山区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倾尽全力支援革命的真实写照。

    用乳汁救治伤员战士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抚养了50多个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自己孙子却饿死4个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组织乡亲们烙煎饼、送弹药、救伤员的“沂蒙六姐妹”;带领姐妹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扛门板架“人桥”的妇救会会长李桂芳……

    在战争年代,这样的事迹太多太多。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她们用柔弱的肩膀与沂蒙的汉子们成为了革命时代最可靠的后援力量。

    数据显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12年间,沂蒙人民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1万件,碾米面11715万斤,救护伤员5.9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出动支前民工1106万人次、小推车30多万辆,担架6万多副,运送粮食11亿斤,支援战役占到全国战役总数的23%。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的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他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版权所有 © 2010-2015 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学生工作处办公室:0798-8499625 微信公众号:陶大学工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 邮编:333403
技术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移动互联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