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党委学工部 、团委在全体辅导员中开展“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100讲,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党史知识、党史小故事等内容进行播讲。
主讲人:李海超
李海超,男,中共党员,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学生管理科科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荣获江西省高校公寓管理先进个人、江西省高校学生公寓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校“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多次,所带班级荣获学校“十佳先进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阳光心理班级”荣誉称号。
传承“南泥湾”精神 争当新时代垦荒人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日军对我根据地反复进行了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叫嚣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
当时的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要靠群众负担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毛泽东同志当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1941年3月,朱德指示王震带领359旅到延安东南50余公里处的南泥湾地区屯田垦荒。一边练兵备战,一边垦荒屯田。短短三年时间,359旅不仅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当时的南泥湾,几十里没有人烟,村镇只有几户人家,四周是荒凉山坡和原始森林。巨大的困难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号召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事实证明,历史也证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全能够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南泥湾精神,内含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359旅挺进南泥湾山区,靠的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紧紧依靠南泥湾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资料。朱德等同志亲自前往南泥湾,观察地形,了解水文环境,询问当地百姓哪里有荒山,哪里有水源。这为后续开垦大军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泥湾精神,蕴含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开垦荒山时,军官与战士同甘共苦,战士与军官同舟共济,领导干部脱下军装,换上短褂马甲,肩扛镢头,下到农田与战士一起劳动,以身作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直接转化为凝聚力和战斗力。
南泥湾精神,包含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中国自西汉便有了屯垦戍边的传统,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共产党人敢于在艰难困苦之中,勇于创造、积极变革、不墨守陈规。战士们先开荒,后种地,慢慢发展到畜牧业,养了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满足了部队和边区百姓的蔬菜和肉类的需求。中国共产党人敢于试验,敢于人先,敢于做前人不敢做的事。
如今的南泥湾,稻田花海飘香,国家湿地公园成候鸟天堂,绿色乡村与红色旅游相映生辉,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生态农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荣共生,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
在极为艰苦条件下铸就的南泥湾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
今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他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同学们,我们要铭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锤炼鲜明的政治品格。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贡献出属于青年学子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