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 | 第37讲:西迁精神:书写知识报国的光荣与梦想
发布时间:2022/05/18 17:02:09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党委学工部 、团委在全体辅导员中开展“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100讲,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党史知识、党史小故事等内容进行播讲。

主讲人:余少奇
余少奇,男,汉族,现任研究生院团委书记兼学工办主任。自 2010 年 7 月参加工作以来,指导学生获得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先后获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老师,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寒假文明实践志愿行动、“挑战杯”优秀指导老师,校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综治先进个人、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西迁精神:

书写知识报国的光荣与梦想

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新中国工业建设方兴未艾。这一年4月,出于工业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1956年8月10日,上海徐家汇车站。从这里,6000多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身负行李,冒着酷暑,踏上西行的专列。历经数年的大规模迁校由此掀起高潮。

西迁的交大人中,有著名的学科带头人、教授,也有讲师、助教、管理职员、技术员,还有炊事员、理发师、花工等后勤服务人员,甚至包括酱菜厂、煤球厂的工人。据统计,交大西迁中,学校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了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有着相对不错的生活。西行,就意味着放弃这一切,从头来过。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和信念,让这些交大人毅然决然作出了西迁的决定?答案或许早已写在西迁专列的车票上。“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这十个大字,鲜明地揭示了西迁创业的主题。

中国电机之父”、一级教授钟兆琳先生,西迁时已入知天命之年,只身一人扎根西北,奉献三十载,为交大电机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著名热工专家、一级教授陈大燮先生时任交大教务长,他积极响应和支持学校西迁办学,全家西迁,又将一生积蓄的大部分捐赠给学校。在“西迁人”的身上,“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闪耀着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的光芒。他们把个人奋斗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汇聚成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

65年来,一代代西迁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麦田上建立起西部首屈一指的科教重地,为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代代西迁人薪火相传、无私奉献,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2020年4月22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习近平总书记谈起老教授们两年前给他写的一封来信,“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习近平总书记说:“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版权所有 © 2010-2015 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学生工作处办公室:0798-8499625 微信公众号:陶大学工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 邮编:333403
技术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移动互联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