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 | 第42讲: 红井
发布时间:2022/05/23 17:05:52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党委学工部 、团委在全体辅导员中开展“辅导员讲党史”微课堂100讲,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党史知识、党史小故事等内容进行播讲。

主讲人:卢业芹

卢业芹,女,汉族,中共党员,讲师,2006年7月起担任辅导员至今,曾获得江西省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三等奖、第三届全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本科组)优秀奖、指导学生获得第六届“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二等奖。并先后获得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辅导员、征兵工作先进个人、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红井

大家可曾记得,在小学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历经了半个世纪仍在使用,它教育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中提到的红井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革命遗址。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问题,从土地劳动的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应该注意,应该研究,应该解决。”这是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

毛泽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当时复杂和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苏区工作者们均按要求践行着好作风。

1933年4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央军委迁到江西瑞金城外的小村子沙洲坝。一天傍晚,毛泽东见到一个老表挑着一担很浑浊的水走来,便询问这么脏的水,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老表回答是用来喝的。

毛泽东仔细看了看水,发现里面不仅脏,而且有小虫,忙问是否能到别的地方挑水用。旁边的老伯回答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人吃、浇地、洗菜,全靠这水。”

挑水的老表接着说:“北面山脚下乌鸦岭下有一股清泉水,就是路远水少,半天才挑上两担,中央机关来了以后,村里一下多了上千人,吃水用水更困难了。”听罢,毛泽东整晚都在思考如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就到村里村外转上了好几圈,组织红军干部用大楠竹代替水管,把乌鸦岭下的泉水引出来,用一只大桶接住,暂时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题。

为彻底解决问题,毛泽东决定在泉水附近打井。但由于泉水距离坟墓很近,群众不愿用。因此,毛泽东只能找乡村干部商量在村附近重新寻找打井的位置。

为了打好井,毛泽东还带着乡村干部下到井底,亲手在井底铺上木炭和沙子。这样,第二口井很快就打好了。

一位老婆婆双手捧着又清又甜的泉水大口喝下,之后感激不已地对毛泽东说:“你真替我们把什么心都操到了。”

甘甜的“红井”水养育了一代代沙洲坝人民,人民忘不了“红井”的故事,更忘不了“红井”给予他们的深厚情谊。1950年,村民将这口井全面修整,取名“红井”,并刻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此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思念。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知道,只有真正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群众才会紧紧围绕在我们党周围。

“一口红井水,天下苍生情”。红井是党和苏维埃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历史见证。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共产党人的初心没有改变,坚持群众路线没有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走过百年路,再启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


版权所有 © 2010-2015 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学生工作处办公室:0798-8499625 微信公众号:陶大学工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 邮编:333403
技术支持:景德镇陶瓷大学移动互联协会